随着人脸识别、语音识别和自动驾驶日益成为关注焦点,人工智能(AI)与社会、人类生活融合程度正在快速演进。 其实早在1956年,人工智能这个“术语”就被正式提出。但在有限且昂贵的计算能力、已有计算方法存在缺陷、缺乏数据量这些无法克服的基础性障碍面前,“模拟人类大脑”显得非常遥远。此后,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,随着一类名为“专家系统”的AI程序开始为全世界的公司所采用,人工智能才兴起了第二次热潮。各国开始投入大量资金,例如日本经济产业省雄心勃勃旨在打造“第五代计算机”的研究计划,目标是制造出能够与人对话、翻译语言、解释图像,并且能像人一样推理的机器。80年代后期,产业界对人工智能系统投入巨大但只产生有限的应用产生质疑,人工智能的泡沫逐渐破裂,投入大幅消减,人工智能再一次步入寒冬。
针对“缺芯”的挑战,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题为《将“大国重器”掌握在自己的手里》的发言,建议采用“跟跑、并跑、领跑”同时推进的方式,在人工智能芯片技术这个“无人地带”抢占先机。
医学是一门靠归纳逻辑、经验学习、循证运用的学科,人工智能在这个行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,例如仅凭观察无法了解病人的情况,通过医学影像有助于病灶的检出和诊断。随着AI+医疗的进一步融合、深入,政策和资金层面的大规模投入,AI辅助技术也在多个医疗细分领域提供了帮助。 医学影像识别:一秒万片的速度